首页 常识

12月14日是什么日子呢(历史上的今天:12月14日)

2024-11-27 17:01:22

-01-

1546年12月14日【近代天文学的始祖、丹麦著名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诞生】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年12月14日-1601年10月24日),丹麦天文学家和占星学家。1546年12月14日出生于斯坎尼亚省基乌德斯特普的一个贵族家庭。1601年10月24日,第谷逝世于布拉格,终年55岁。

1572年11月11日,第谷发现仙后座中的一颗新星,后来受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的邀请,在汶岛建造天堡观象台,经过20年的观测,第谷发现了许多新的天文现象。

第谷·布拉赫曾提出一种介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之间的宇宙结构体系,十七世纪初传入我国后曾一度被接受。第谷所做的观测精度之高,是他同时代的人望尘莫及的。第谷编制的一部恒星表相当准确仍然有价值。

【点评】第谷对天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所做的观测精度之高,是他同时代的人望尘莫及的。第谷编制的一部恒星表相当准确,仍然有使用价值。可以说,作为丹麦天文学家的第谷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02-

1799年12月14日【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逝世】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首任美国总统,美国开国元勋之一。

华盛顿出身于弗吉尼亚的一个富有家庭,早年当过测量员,后曾加入英军参与法国印第安人战争,1759-1774年为弗吉尼亚下议院议员,带头反对英国统治。1775年至1783年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任大陆军的总司令。1787年主持立宪会议,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以取代《邦联条例》。1789年,当选美国总统,1793年赢得连任,一直担任总统直到1797年。他在两届的任期中多有创举,任期结束后自愿放弃权力,不再谋求第三个任期,1799年12月14日在弗农山庄逝世。

在政治思想上,华盛顿主张国家独立,反对殖民统治;坚持国家统一和团结,反对分裂和倾轧;坚持共和制,反对君主制;认为权力永远属于人民,还认为各国人民都有权建立它认为最能幸福地生活下去的那种政体的政府。他没有致力于在联邦层面废除奴隶制,但在遗嘱中声明解放他自己的黑奴。其作品集收入《华盛顿选集》等。

【点评】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所以被称为美国国父。学者们则将他和亚伯拉罕·林肯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03-

1895年12月14日【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诞生】

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乔治·温莎(“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 英国国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

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乔治六世被家人称作“伯蒂”(Bertie),在登基前则被公众称为“艾伯特王子”。他是乔治五世(原为约克公爵)和玛丽王后(原为玛丽公爵夫人)的第二个儿子。1920年他成为约克公爵、因弗内斯伯爵和基拉尼男爵。

1937年5月12日他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登基,并改名为乔治六世,这么做一来遵从女王的遗愿,即之后所有的英国君主都不能以“艾伯特”为名,另一方面也通过使用与他父亲同样的名字来重新建立公众对王室的信心。

两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名望很低的王室希望能够成为带领国家迈向胜利的楷模,而他们确实是在二战中保持英国人民的斗志的重要因素。战争初期国王的圣诞节讲话鼓舞了士气。1939年6月,国王和他的夫人访问美国,英国的国君访问美国这还是首次。

战后,国王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由于长期吸烟,乔治六世患有严重的肺癌。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是在伦敦机场欢送出访非洲的长女伊丽莎白。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因血栓形成在睡梦中去世,遗体安葬在温莎城堡。长女伊丽莎白公主即位,是为伊丽莎白二世。

【点评】乔治六世见证了日不落帝国最后的余晖!


-04-

1906年12月14日【量子物理学诞生日】

1906年12月14日,德国柏林大学教授普朗克在柏林的物理学会上发表了题为《论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普朗克公式,这一天被普遍地认为是量子物理学诞生的日子。

马克斯·普朗克(1858年-1947)在1900年首先形成了他的量子论。这一理论如同5年后爱因斯坦发表的相对论一样,对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点评】量力物理学既使放在现在也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


-05-

1939年12月14日【同盟会员、民主革命志士郑螺生病逝】

1939年年12月14日,著名民主革命志士郑螺生病逝于马来亚怡保。

郑螺生(1870~1939年),福建同安县人。幼年时曾受过私塾教育,后随父到马来亚怡保(又称坝罗)谋生。少年时赶牛车运送货物,备尝艰辛。后稍有积蓄,即在怡保开设吉兴隆商号,经营由缅甸仰光和泰国运入的煤油、大米等杂货,数年内还在槟城、 株巴辖、兆运及木威等地开设分店。因热心公益,为侨胞排难解纷,成为当地福建帮帮长,英国殖民当局曾授予他太平绅士衔。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康有为到怡保,他出于对康有为的钦佩而给予热情接待。后阅读《民报》上有关文章,对康有为立宪保皇的真面目渐有认识,便与其断绝关系。此后倾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李源水等倡办道南俱乐部,订阅《民报》、《新福建》等报刊,在华侨中积极宣传民主革命。光绪三十三年与李源水等人首先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分别被推举为该分会正副会长。后受孙中山派遣,到新加坡、印尼爪哇一带从事组织活动。宣统二年(1910年),为支持广州起义,四处奔走劝募,除自捐现金1000元外,还变卖其拥有的闽赣铁路股票以助军饷。因他对“三民主义”的坚定信念,孙中山曾为他题字“维成”。

民国建立后,在中国国民党霹雳直属支部中任支部常务委员。民国2年(1913年),中国国民党新加坡总支部成立,又当选为总支部常务委员。后因积极声援国内的反袁护国战争并积极筹饷,为英国殖民政府所忌,终被驱逐回国。民国6年,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时,委任他为大元帅府庶务司司长,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和侨务委员会委员。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危急的时局,他十分焦急和愤慨,曾计划在侨胞中募款支援抗击日本侵略者。并驰书嘱其在南洋的儿子:“日寇内侵,国难日亟。侨胞爱国,正在斯时,航空建设,尤为需要,快劝亲友,节衣缩食,集资后援。”民国26年,因年迈体弱,再度返回马来亚,依然积极宣传抗战,鼓动广大华侨捐款救国。民国28年12月14日,病逝于马来亚怡保。

【点评】近代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伟大的民主革命志士!


-06-

1946年12月14日【联合国定址纽约】

1946年2月14日,联大第一次会议在英国伦敦召开。此次会议决定将联合国总部的地址设在纽约市附近。在这之前,联合国从世界各地收到了许多关于联合国总部永久选址的提议和建议。1945年12月10日,美国国会一致同意邀请联合国将其总部设在美国。

在选定美国之后,联合国专门成立了一个选址委员会,在1946年的下半年考察了几个可以考虑的城市,如费城、波斯顿和旧金山。尽管优先考虑的选址是纽约市以北的几个地方,但当时选址委员会并没有对拥挤的曼哈顿进行认真研究。

在决定选址的最后时刻,小洛克菲勒主动提出捐赠850万美元给联合国以购买联合国总部用地。在1946年12月14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这一捐赠提议为大多数代表所接受。此后,由于获得另外的地产捐赠,纽约市政府终于完成了地块征用工作。

【点评】联合国在当今世界中还是起到了相发重要的作用。


-07-

1989年12月14日【前苏联氢弹之父、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逝世】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1921年5月21日—1989年12月14日),苏联原子物理学家。他闻名于核聚变、宇宙射线和基本粒子等领域的研究,并曾主导苏联第一枚氢弹的研发,被称为“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也是人权运动家,是公民自由的拥护者,支持苏联改革。他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45-1947年,进入苏联科学院别列捷夫物理研究所,在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塔姆指导下,从事宇宙射线研究工作。1948-1957年,他为研制苏联第一颗氢弹,致力于热核武器研究。1953年、1956年、1962年三度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有苏联“氢弹之父”之称。

从1957年起,他开始把自己的视线伸出狭隘的核物理实验室,关心整个社会乃至人类的生存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关心他的工作造成的社会后果。

1968年6月,他发表了著名的呼吁书——《进步、共处与知识分子的自由》,要求一切核大国裁减核武器,呼吁美苏停止军备竞赛,这本书在欧美出版,广为发行,被称做他的第一篇宣言。

1975年,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等人的推荐,由于他“为捍卫人权、裁军和所有国家之间的合作而进行的斗争,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平”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89年12月14日,萨哈罗夫因心脏病突发过世。

【点评】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崇高思想境界的著名科学家!


-08-

1992年12月14日【著名作家沙汀逝世】

沙汀(1904年12月19日—1992年12月14日),本名杨朝熙,又名杨子青,四川安县人,中国现代作家;与巴金、张秀熟、马识途、艾芜并称“蜀中五老”。

1922年,进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6年,师范毕业后曾赴北京等地,求学不成返回四川。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故乡从事革命活动。由于政局动荡,成都发生二·一六惨案,白色恐怖迫使沙汀于1929年前往上海,并与川籍学友任白戈等创办“辛垦书店”。1931年,与省一师同班同学艾芜在上海相遇,共同研究探讨小说创作。1932年,出版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同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四川。1938年,与何其芳、卞之琳等人奔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同年11月,随贺龙同志去晋西北和冀中一带体验生活,后写出《随军散记》《奇异的旅程》。1940年,回到重庆,这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高潮,陆续发表《在其香居茶馆里》《磁力》《堪察加小景》等短篇小说;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也相继问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沙汀担任全国和四川省文学界的领导工作,继续创作出版短篇小说散文集《过渡》、中篇小说《青㭎坡》《木鱼山》《红石滩》。暮年回到四川成都,于1992年12月14日病逝。

【点评】沙汀是一个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四川乡镇为故事背景,采用冷峻、客观、暴露、讽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现实社会。细致刻画人物的典型细节,绘出一幅幅富有社会风习的画面。他擅长描写四川社会风习,渲染场面气氛,捕捉人物的典型细节。他的小说以较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


-09-

1999年12月14日【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1999年12月14日,巴拿马运河主权交接仪式在巴拿马城附近的米拉弗洛雷斯船闸处举行,巴拿马总统米蕾娅·莫斯科索和美国前总统卡特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运河主权和管辖权交接的换文。至此,这条连接南北美洲大陆、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黄金水道”名副其实地成了“巴拿马的运河”。运河回归标志着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进行长期英勇斗争的最后胜利,同时也标志着美国在中南美洲大陆殖民统治的终结。

巴拿马是按照1977年9月7日同美国签定的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恢复对运河和运河区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根据该条约,巴拿马于今年12月31日从美国手中正式全面接管巴拿马运河。在此之前,美国全部撤走其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军队。

【点评】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黄金水道。


-10-

2006年12月14日【中国海军司令员张定发上将逝世】

张定发(1943年12月8日-2006年12月14日),上海吴淞人。

1960年7月从上海市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晋升海军少将军衔,1998年晋升海军中将军衔,2004年9月25日晋升上将军衔。 张定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军事指挥员、海军现代化建设的优秀领导者,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原司令员。

2006年12月14日凌晨3时30分,张定发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

【点评】张定发同志为我国海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11-

2013年12月14日 【“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着陆】

嫦娥三号(Chang'e 3),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组成。

2013年12月2日,长征三号乙加强型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月面,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互拍成像,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

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是中国航天领域技术最复杂、实施难度最大的空间活动之一。

【点评】嫦娥奔月已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传说了!


-12-

2017年12月14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病逝】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 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

【点评】余光中以诗歌创作为主,复以散文及评论扬名。其诗作多发抒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对环保的指涉,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作者自传统出发走向现代,复又深入传统。